财富中国网
您当前位置:财富中国 >> 财经 >> 新闻正文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国企如何发力

— 发布 —

2022/3/31 16:06:53

— 编辑 —

财富中国

— 阅读 —

— 来源 —

互联网

— 分享 —

【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更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

  ◆世界一流企业是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构建者与核心主导者。上海国有企业要按照“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发展要求,需持续发力,持续作为,着力做强做优做大。

  ◆世界一流企业是拥有领航行业发展关键力量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上海应当引导国有企业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依靠内需主动深度融入全球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全球化布局。

  ◆世界一流企业不但能持续“做大做强”,还能不断“做优做远”。上海应当引导国有企业深刻理解党中央实施“走出去”战略、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的深远意义,立足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发展。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更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国有企业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世界一流,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更是为国有企业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当前,正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世界一流企业的打造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2021年,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8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3400亿元,资产总额突破25万亿元。作为地方国资国企重镇的上海,更应胸怀“国之大者”,扛起政治责任,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世界一流企业”这一战略目标,积极谋划,不断超越,奋力走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新的长征路。

  世界一流企业通常是指在全球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具有重要话语权和影响力,充分彰显全球品牌竞争力、创新引领力和治理支撑力,具备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构建者与核心主导者。近些年,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程中,国有企业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企业科技支出强度稳步增长、科研人员队伍快速壮大、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核心关键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但是对照《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中提 出的“产 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发展要求,上海国有企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散而不精”的情况仍然存在,发展仍主要依靠规模,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创新引领力、治理先进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以研发投入强度为例,上海国有企业基本上仍维持在4%—5%左右,远低于不少世界一流企业10%以上的水平。因此,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上海的国有企业还需持续发力,持续作为,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未来,上海可以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并助力国有企业实现大发展,跨上新台阶,加快向世界一流企业快步迈进:

  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建设,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创新力

  创新能力是世界一流企业成为行业领跑者的核心能力和动力源泉,主要体现为世界领先的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高效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创新主体协同的能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经济竞争的实质即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竞争日趋激烈和世界局势的日趋复杂严峻,我国企业也开始告别“引进、吸收、模仿和再创新”的老路,走自主创新的路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应当引导国有企业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鼓励支持国有企业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充分用好新科技浪潮的科技红利,聚焦具有决定性、枢纽性、通用性、前瞻性的重大关键技术,超前部署、大胆探索,建立研发专项资金制度和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特别是要围绕创新短板,积极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造,以实施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体系,组织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联合开展基础研究攻关,共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布局一批基础应用技术,突破一批前沿技术,锻造一批长板技术,真正成为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成为引领原创技术、勇于攻关“卡脖子”技术、促进多主体创新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此,还应当适度降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经济效益指标的考核权重,提高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的考核权重,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在计算经济效益指标时,可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

  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网络,强化世界一流企业的配置力

  世界一流企业是拥有领航行业发展关键力量的产业链“链主”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各类高端资源和关键要素的运作和控制,并主导全球产业链和生产布局分布。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推动企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从而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上海应当引导国有企业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从依赖外需被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逐步转向依靠内需主动深度融入全球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全球化布局,加快***研发、营销、售后网点、投融资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技术、管理、金融等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并通过***并购重组、购买服务等方式打造全球综合发展平台,加快完成从“对外销售、出口产品”的“国际化”到“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研发”的“全球化”转型,进而增强通过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控制产业活动布局和利益分配的能力,加大技术、装备、资本、产品、标准的输出力度,进一步提高在特定产业或行业内资源配置及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助力我国构建更加开放、更具韧性、更有活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塑造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关键技术谱系的国际生产体系。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绘制“人才地图”,培育适宜顶尖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增强对全球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虹吸具备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人力资本为我所用。

  增强国际市场发展能力,构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品牌力

  世界一流企业不但能持续“做大做强”,还能不断“做优做远”,拥有在东道国深度开展业务、获取核心收益、履行社会责任的顶级拓展和运作能力,拥有卓越的品牌知名度、品牌满意度和品牌认同度。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体量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向全球市场所展示的品牌形象将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认识中国的直接媒介和重要窗口,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讲好品牌故事,更要做强品牌战略,打造更多拥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企业。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上海应当引导国有企业深刻理解党中央实施“走出去”战略、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的深远意义,立足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发展,加强国际市场投资决策判断和风险评估,构建洞察国际市场的判断力、捕捉发展机遇的洞察力和运作优质项目的策划力,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中的商业伙伴群体,并增强联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形成走出去企业集群发展优势,降低国际化经营风险,从而全面强化统筹国内外生产力布局的能力,通过参与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企业的创新迭代发展。特别是要树立百年精品意识,打造更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向全球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市场拓展,提升中国民族品牌在国际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增强跨文化融合和管理的能力,将企业品牌、企业文化与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高效融合和有效配置,特别是要善于寻找并把握品牌特性与东道国文化的共通点,实现中国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联互通互信。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优化社会责任体系,积极践行ESG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管理与实践,主动适应、引领相关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形象的不断累积,依靠持续优化的企业品牌形象,推动企业长期价值的持续提升,向国际社会呈现立体的、负责任的中国民族品牌形象。

  加快完善治理体系,夯实世界一流企业的内驱力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世界一流企业创新管理模式、集聚资源配置、优化人才团队的重要制度保障,是推动世界一流企业持续强化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护航舰。企业治理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要遵循普遍性的规律,又要植根于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一定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之中,并在此基础之上吸收借鉴国外公司治理的先进经验。

  因此,上海应当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引导国有企业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道路,对标一流强管理,结合行业领域、发展阶段、功能作用等实际,加强与行业先进对标,持续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继续推进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坚持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的治理体系,实现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逐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局部试点向综合行动转变、从浅层次“混”向深层次“改”转变,出台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重实效的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以董事会建设为重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对经理层成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并充分发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牛鼻子”作用,围绕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着力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可以积极稳妥实施员工持股,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

- THE END -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财商世界,富强中国 财富中国是服务于中国商务精英的领先平台,为中国经理人提供全球管理信息,深度报道世界一流企业资讯。同时汇聚国内外著名企业的 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财富新闻。

ICP证号:粤ICP备18093102号     推广联盟QQ:460965656
CopyRight © 财富中国网 caifu-china.cn 复制请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本站名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