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富中国网获悉,随着中国“山寨”产品的层出不穷,产品同质化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创新力量的缺失也是中国制造产品的软肋,纵观先进的中国门业品牌,大多数门业品牌仍在抄袭、模仿的道路上前进,但抄袭不长久,中国门业品牌想要做大做强,必须从“制”造转变为“质”造模式,以下四种精神不能少。
契约精神:获取国际国内市场“准入证”
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进程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关键的第一步。中国创造的标志是形成一大批本土化自主品牌,但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拥有率仅约25%。长期以来,我国门业品牌对国外技术、专利的依赖性比较强,有品牌“拿来主义”的思维惯性,这导致门业品牌创新动能不足、技术模仿已成习惯。为深入解决类似问题,一方面要鼓励门业品牌牢固树立自主品牌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需求侧崇洋媚外的心态。而实现品牌自立的前提是倡导契约精神。少了这部分内容,门业品牌将不能获得国际国内市场的“准入证”。
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理念
从供应链流程看,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工匠精神相关。工匠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对自主产品,特别是已经形成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进行精雕细琢,追求精益求精的理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制造业厂家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所带来的即时利益,却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由此带来的恶果是,中国制造一度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甚至国人也不待见这样的产品。门业品牌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内核、产品品质的保证。
首创精神:不断创新实现执行力
中国制造2025目标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升级,借助工业科学发明,通过技术进步转化,将发明通过工艺化、产品化转化为制造业发展新动力。其中的关键在于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既强调创新,也强调执行。从理念到实践,首创精神不仅是一种企业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这种执行。在这一过程中,需克服企业短视、急功近利的行为,努力提高创新执行力。同时,首创精神不是单体活动,而是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提升,需要一系列创新政策、创新制度、社会舆论作为保障,并以创新文化为引领,产生转型倒逼创新的紧迫感。
团结合作精神:讲求合作共赢
我国制造业实施2025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需要凝心聚力,发挥团结合作精神。中国门业品牌发展要集聚高科技、大数据、技术信息及各学科前沿理论创新等重要资源,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与多方面共同努力。单凭散兵游勇、单兵作战,不仅无法应对产业融合背景下技术协同创新的新趋势,也很难适应国际化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环境的需要。微观层面,许多企业的制度设计考虑往往是排他性的,过度重视竞争性,而缺乏合作共赢的机制设计。这导致的问题是,往往“羊未长大已被宰了”,影响到跨企业、跨所有制甚至是跨国界的技术创新合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中国门业品牌而言,必须大力弘扬这四种精神,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级的优质品牌,推动企业向“质”造强企目标迈进,从而推动中国迈入制造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