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效用”到“价值”,这是功利主义的一次飞跃。边际效用确立了主观价值,主观主义在广义上可以归为功利主义。
经济学是功利主义的科学,正确理解功利主义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古典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边沁、穆勒等人。他们认为人总是趋利避害,追求幸福的。功利主义经济学相对于之前的古典经济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进步。因为如斯密、李斯特和马尔萨斯等人都是从“物”(生产力或财富)的角度来谈“经济”的,而功利主义使经济学回到对人的幸福的关注,包含对个体利益的承认,也具有某种“个体主义”的特征。
在效用概念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发现了价值的决定原理,这就是边际革命中经济学家发现的“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原理。边际效用仍然是效用,因此“价值”仍然是一个功利主义概念,但和效用已经有区别。从“效用”到“价值”,这是功利主义的一次飞跃。边际效用确立了主观价值,主观主义在广义上可以归为功利主义。
边际革命之后,笔者认为功利主义有两个发展方向。其中一个是新古典经济学,也就是通常说的主流经济学。基于“经济人”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个体的效用可以用给定的效用函数来说明。通过效用的计算,可以说明个体在给定的目标或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这种功利主义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均衡,尤以福利经济学为甚。在福利经济学中,不同个体的效用被假设为可以加总,如帕累托最优就包含了“社会总效用”的思想。
功利主义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把效用与个体行动的目的性联系起来。个体根据自己对未来将要获得效用的判断来选择目标和手段,所以在这种方法中,效用不是个体已经获得的满足感,而是指个体将要得到的满足感。这种方法不设置效用函数。相比第一种方法,关注点已经从“效用的计算”(服务于均衡)到个体的选择(行动)。也就是说,效用本身其实已经不是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对象已经切换到个体的选择(行动)上,这是功利主义的第二次飞跃。这两个发展方向的区分,与经济学在何种程度上是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有关。
我们说,“效用”概念的引入使经济学有可能成为一门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如自然科学或工艺学关心的是重量、尺寸、密度和技术之类的,但经济学关心的是“价值”。这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关心的是价值而非其他也是一致的。人首要的就是想满足欲望,经济学正是从欲望的满足出发的科学,在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充分。关于经济学是社会科学,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协调不同人、组织或国家关系的也不是体重、面积和身高之类的,而是“价值”。人际或国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之上的,而经济学正是关于“价值”的科学。
在经济学中,真与假、对与错、善与恶等都是“价值”概念。拿“真与假”来说,如一物或一项服务的价值没有竞争性的检验机制,那在经济学上就是“假的”,尽管它在物理上是“真的”。重要的“真”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真,而是价值意义上的真,即其价值是否经过竞争性的判断和检验。市场就是这样的判断机制,在市场中,人们能够借助于价格信号去判断价值。相反,在非市场部门就缺乏这样的机制。如一个领域不存在市场化的价值判断与检验机制,那么这一领域的生产就是“假的”,尽管在物理上是“真的”。
垄断或计划经济用“物”的思维代替“价值”的思维。在垄断的情况下,生产者关心的是能不能完成上级任务、生产了什么、生产了多少,而不是有没有“价值”。然而,首先要解决价值问题,然后才可以谈生产。如只谈如何生产,而不去解决价值的问题,那么这样的生产是没有意义的。
功利主义具有制度意义。经济学家认识到社会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这些法则是被“追求功利”的个体在无数的个体行动中选择出来的。在不存在人为强制的情况下,制度是因为有利于个体幸福的增进才得以存在的,或者说,制度的合法性在于有助于个体的利益。允许个体追求自己的利益,才使那些有助于个体利益的规则得以产生。从行动意义上的功利主义到制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是功利主义的第三次飞跃。
不难发现,在上述两个功利主义的两个发展方向中,只有第二种功利主义才是与制度相关的,因为协调人的行动的规则是具有自己目的的人的行动的结果,如否定个体行动的目的性,像第一种功利主义一样,认为效用可以由函数给定,那么自然地也就把规则问题排除在外,剩下的就是求解函数最大化的问题,而这指向的是“最优的设计”或“建构”。相比之下,第二种功利主义指向规则的有机生成,因此是关于“社会”的经济学。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