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刘强东已经不满足于在3C领域的“小打小闹”,家电那块大肥肉为什么不去咬一口?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上线家电频道。员工们听到这个决定非常吃惊,进而提出反对,他们会怀疑老板是不是兜里揣着1000万美元,头脑开始发热了。
员工的担心是有理由的,上马家电品类,意味着要输血铺货。因为京东进入家电行业,没有厂商资源,必须向家电厂商以现金拿货,这将会占用大量资金。而家电销售渠道利益盘根错节,厂商会将货发给京东,让京东在网上以低价去冲击原有的渠道吗?这也是个问题。退一步讲,即使厂家给京东发货,但京东的拿货成本会比国美、苏宁低吗?如果成本不能比国美、苏宁低,而销售价又要比他们低,京东很可能会亏本。员工们担心,将大把资金投入家电品类,万一不见效果,投入的资金就会变成现实的损失,很多电子商务企业都是死在盲目扩充品牌上。
不过,刘强东自有他的想法,他再一次力排众议,京东进入家电销售领域。刘强东当时预言,两三年后,京东和国美、苏宁肯定会有一个非常惨烈的竞争。
为了保证京东商城的家电产品价格最低,“疯狂”的刘强东竟然采用了销售价低于进价的方式进行卖货。这种事在其他电商眼里是不可思议的,包括京东的快递员都对此咂舌不已。
刘强东为什么敢干这么疯狂的事呢?其实,他也不是把所有的商品都以这种方式销售,那么多商品品类,他可以选择某一款或某几款商品进行亏本销售,以此吸引人气后,他可以在其他产品上赚钱。而且,刘强东自恃其6%~15%的渠道成本低于国美、苏宁12%~20%的渠道成本,但运营效率则高于国美、苏宁(京东运营效率为7~30天,国美、苏宁为30~60天)。刘强东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他对全球零售行业的变革历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所以对零售行业的理解很深刻。京东的渠道成本低于国美、苏宁,只要把让利幅度控制在5%~6%之间,京东是可以销售家电产品而不亏损的。而价格优势又可以使京东加快销售速度,提高资金周转率。资金周转率高,就可以缩短与厂商之间的账期,获得厂商更低的供货价,而厂商更低的供货价又可以使京东获得更大的让利空间,获得竞争优势,如此循环往复,京东就可以把对手挤出市场。在渠道成本及运营效率方面,太平洋电脑城、中关村电脑城等集贸式的IT渠道分别为30%~50%的成本及60~90天的运营效率,京东在IT、3C数码产品销售方面对其有压倒性的优势。
面对京东强势挺进家电零售业,国美、苏宁开始利用自己在品牌商那里的话语权联手封杀京东。不过,品牌商看到网络销售渠道的威力后,不但未封杀,反而选择与京东商城合作。2008年4月,韩国LG北京公司派人到京东调查,据说LG韩国总部收到国美和苏宁的联合投诉:京东商城销售的LG某款液晶电视产品比线下要便宜500元,直接冲击了线下渠道,要求LG不要将产品供给京东。
LG的调查人员表明来意后,刘强东将该款产品的销售数据拿给他们看:每天有多少人购买、是男是女、地域分布、联系方式等一目了然,刘强东表示,这些信息都可以与LG共享,最为重要的是,LG不需要向京东缴纳进场费、节庆店庆周年费,价格促销费、红蓝券、二次物流费、商品存放超期仓储费、DM邮包费、广告支持费……
免去各种费用之后,LG通过京东商城销售产品的利润率可以达到3个百分点,这比通过传统渠道销售的利润率要高很多。此外,国美电器给厂商的返款周期为3个月,京东只需要20天。结果,LG不但没有给京东压力,反而在5月和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包括索尼、创维在内的其他家电品牌也陆续与京东开始了合作。
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2008年,国美、苏宁在发展电子商务上也做了进一步的工作。国美将电子商务部提升为总部的一级部门,与国美其他16个中心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而此前,这块业务只隶属于总部的业务中心而已,电子商务部门地位的抬升,意味着国美对电子商务开始重视。当年2月底,苏宁电器电子商务平台的第三版上线。新版本当时已完全实现与苏宁电器后台信息系统的对接,并在用户体验、社区论坛和互动性方面有了较大改进。